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1.dyndns.org)(xys888.dyndns.org)◇◇

杨振宁惹谁了?

陶世龙
五柳村网站

  近半个月来,网上最热的新闻,莫过于杨振宁的婚事了。2004年12月18日新
华发展论坛本周精华排第一名的是:《杨振宁即将再婚 清华呼吁尊重杨振宁个
人选择》访问累计:51324,回帖数:1008。 除了这一条,其他有关杨振宁婚事
的消息也有很多人在发表评论。

  有网友来信询问:你的看法如何?答以这是他们两人的私事,在个人生活上,
他们和普通人是一样的,以平常心待之就是了。因此五柳村不报道也不评论。

  几天下来,虽然清华大学发出了呼吁,但网上的议论仍无有消停。海外有媒
体形容为:“铺天盖地的评论贴满内地各大网站,且愈来愈多尖酸的嘲讽,令这
段“千载奇缘”成为中国最炙热的话题。在各网站都是热门。”

  当然,也有许多人对这种现象不以为然,提出“杨振宁要娶翁帆惹谁了?”
的问题。

  杨振宁惹谁了?分析一下那些反对乃至谩骂杨、翁结合的帖子,不难看出些
究竟。

  本来两个人的情感天地,外人无由得知,也无权干预。这些议论不过是就表
面所见,以己之心度人之腹,纯属想象揣测,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,倒是在一定
程度上反映出发议论者的内心世界。

  许多人是仅就婚姻本身发表议论,如“俺是实用主义者,总觉得顶了个婚姻
的名声,没有婚姻的主题就不是很着调。”或感慨为“人家做人的起点高,只讲
求精神亲近,不似俺尽追求肉体的融合。”见仁见智各有不同,本不奇怪,也不
能限制人们头脑里想什么。

  问题是现在有些人是打着维护中国文化传统的大旗出场,以礼义道德为标榜。
这就不能不闻不问了。

  譬如有人说:作为中国这样的礼仪之邦,容许这样的不顾礼仪廉耻的事发生
简直不可思意。来自 :219.144.196.* 2004-12-20 20:53:13发在新华论坛(五
柳村编者:应当是“礼义廉耻”和“不可思议”);

  还有:“虽说这纯属个人私事,但杨老叶落归根,回到中国就该对中国传统
文化与价值观有起码的尊重。”

  他们将杨翁的结婚称之为“世风日下,道德沦丧,”(作者:七十二家房客
(2004-12-17 20:51:17.0);“礼崩乐坏”  作者: 网文观止(2004-12-16 
16:29:52.0)直至称为“危害社会的行为”,“阴谋”。

  还有人在杨振宁是美国国籍上做文章,甚至喊出:“驱除杨氏败类,还我清
华精神”- poilkm  12/18/04。以及重新贴出李政道答《科学时报》记者杨虚杰
问,并以“李政道: 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与杨振宁无关”为标题 12/16/04 。

  这已不止是干预个人私事,而且是在借题发挥。

 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干?

  旷野在2004年12月22日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《众议杨翁恋背后的文化交锋》
说得好:“值得注意的是,‘翁杨恋’引发的争论不仅仅围绕着事件本身,其深
层次反映的恰恰是社会转型期传统道德观念和现代观念的交锋。”

  事情正是这样,我还认为有个重要的原因:杨先生最近批评了易经的思维方
式,也可以说是“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,踹了一脚”(狂人日记)。

  近世以来,“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,辅以诸国富强之术”,(冯桂芬,
1809-1874)即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,曾长期成为中国改革的指导思想。在
这些人看来,我们的物质文明虽不如西方,但精神文明仍冠于全世界,只要把物
质文明搞上去就行了。对于当前社会上出现的贪污腐化,诈伪丛生,道德滑坡,
世风沉沦,看成就是西方文化侵淫的结果,却看不到这些弊端本为中国文化传统
所固有,中国历史上一个一个王朝兴起和败亡,莫不有伯杨称之为“酱缸文化”
的作用。虽然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,“中国伦常名教”仍根深蒂固,不时
在中国社会中泛起,特别是在一个时期以来,假借宏扬民族文化的名义,颂扬封
建文化糟粕,诋毁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民主与科学的呼唤,甚嚣尘上,某些人将杨
翁婚事看成礼崩乐坏,道德沦丧,即其表现。

  那就来看看在中国文化传统中,对男女的婚嫁讲的是什么礼制和道德标准?

  讲的是三纲五常,这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坚守的秩序。“君臣父子夫妻之义,
皆与诸阴阳之道。君为阳,臣为阴;父为阳,子为阴;夫为阳,妻为阴。王道之
三纲,可求于天。”(董仲舒)夫为妻纲,男尊女卑。

  一夫可有多个妻妾,权势愈大,拥有愈多。

  “古者天子后立六宫.三夫人.九嫔.二十七世妇.八十一御妻.以听天下
之内治。”(礼记·昏义)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可以合法占有妇女121人。实际执
行大大超过此数。春秋战国时的诸侯“大国拘女累千,小国累百。是以天下之男,
多寡无妻。”(墨子·辞过篇)。

  秦始皇一统天下,将诸侯美人通吃,授以官阶,爵列八品。汉承秦制,到武
帝、元帝更加扩充,“乃至掖庭三千,增及十四。”(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)

  三千应该是规定的编制,实际数以万计。

  宫廷征召的女子要求年轻貌美,不少是未成年幼女,而这是纳入当时的律法
的。“汉法常因八月筭人,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,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,
年十三以上,二十已下,姿色端丽,合法相者,载还后宫,择视可否,乃用登
御。”(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)历朝历代亦多以虚岁13为下限,在今日是违反道
德与法律的行为,但在中国古代的礼法中无有异议。实际执行时年龄还有降低。
南朝陈后主的妃子张丽华,是十岁即入宫。

  古之帝王,长寿者不多,妻幼,夫或不老;但在位数十年者,原有嫔妃,年
老色衰,就要找年轻的代替,需求甚至更多,盖这些人迷信御女可得长生,汉武
帝即其典型。他在六十三岁时收纳的钩弋夫人,年龄不过十馀岁。

  帝王如此,民间亦然,老翁娶少女无有礼法限制,当事者个人更没有自主权。
需要指出的是,这类行为并不受到当时舆论和道德的谴责。一些士大夫本身也在
那里玩雏妓,白居易就是一位(见舒芜《流氓诗人白居易?》(XYS20041223))。
在著名画卷《韩熙载夜宴图》中还可看到那些“三陪小姐”是很稚弱娇小的。

  因此,指摘杨、翁二人自愿平等的合法婚姻为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,
是“世风日下,道德沦丧,”“礼崩乐坏” ,只能说明五四先贤对人性的觉醒
的呼唤,对民主与科学的呼唤,绝对需要!完全正确!现在看来,要实现这场变
革仍然任重道远。

2004/12/25于北京

(XYS20041225)

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1.dyndns.org)(xys888.dyndns.org)◇◇